日式点心
所谓日式点心、是相对于明治时代以后由欧洲新进日本的西洋点心而命名、包括糕饼、羊羹、馒头点心、豆馅糯米点心、印糕、煎饼饼干等。还有遣唐使带来的唐朝点心、近代由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引进,再由日本独自发挥而制成东南亚点心(长崎蛋糕)、也被称为日式点心的一种。
日式点心比较起西洋点心、使用的油脂、香料、乳制品较少、具有大米.小麦等谷类、小豆.大豆等豆类、葛粉等淀粉以及砂糖为主原料较多的特征。特别是以豆类加工的馅为重要素材的居多。
一般设想与绿茶相配而制成、不但作为用茶时的点心而被亲近、而且与敬茶礼仪等茶道方面也有深厚的关系。除此之外、还用在例行节日活动与婚丧嫁娶的纪念品上。
与四季变化的密切联系也是其特征之一、特别是被称作上生果子(Jiaonamagaxi)的上等生点心、使用各种制作方法、不仅在口感上、即使视觉美感上,也充分体现出丰富的季节之感。
茶点心是作为衬托出茶的美味、不但可以不经意地让人感觉得到四季变化的自然之趣、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味、与茶相辅相成。
被认为首先告知四季的变化的是茶点心。只要有材料、什么时候都可以把刚做好风味不变之时的茶点心呈现给客人、在天冷的时候要吃得暖和、天热的时候要吃得凉快上下功夫。
实际做起来感到困难时、在点心店就可以买得到、以「招待客人之心意」为出发点来考虑的话,很容易选择得到。在茶会上用也是相同。
常言道茶点心以其风味为重点。点心是新鲜之物、其味道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中。其味感也重在舌上、所以好的原料与新鲜度为首要条件。
特别是被称作「主点心」(omaogaxi)的「蒸点心」、比起「干点心」,味道变化快、所以入手时需要考虑吃的时间。茶点心没有什么必须的特别规定。
日式点心历史
古代日本人感到空腹时摘坚果和水果吃,以此为间食被认为是点心的起源(水果曾经被称为「水果子」—即「水点心」。)
传说日式点心的原型是600年代时期,唐代点心被带到日本来。其中有油炸的、将这样的点心尊奉供神、作为热田神宫和春日大社、八坂神社等的供物(神馔)现在还留有其形。奈良时代的754年来自僧侣鉴真传来了砂糖和蜂蜜、以及平安初期806年来自于僧侣空海传来了煎饼饼干的制法。
镰仓时代由经宋朝带回茶苗的荣西进行茶的栽培以及普及,从而喫茶文化得以推广。作为点心其中之一的果子点心制作也得以发挥。当时吃的点心在当今其形状已没有得到保留、可是1341年代传到日本的馒头(蒸馒头),传承至今、是最古老的点心之一。
室町时代由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的宣教士带来东南亚点心长崎蛋糕、蛋丸、金平糖、蜂窝糖等、使用小麦粉和砂糖制作的这些点心,给日式点心的制法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。
江户时期由于锁国制度,点心的发展处于停滞中、可是此时期属于贵重物品砂糖的进口在增加、再加上持续着和平时期、所以独自的点心制作技术也处于发达之时。在江户时期不论是武士还是百姓都很熟悉的江户点心、京都的豪华的京果子点心已初具其形。并且各地的街道已经经过整备、人群的来来往往,以及信息交流也很盛行、各地的著名糕点、名物点心得到家喻户晓。如此这般、在江户时期当今的日式点心之型、已基本形成。
到明治时期、伴随开国、西洋文化一涌而进、巧克力和饼干、蛋糕、糖果等西洋点心持续来到日本。随之分开把最新进入日本的洋式点心称为「洋点心」、和在此之前的日本的点心称为「和点心」—即「日式点心」。